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,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、颈部脊髓、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。轻者头、颈、肩臂麻木疼痛,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,甚至大小便失禁,瘫痪。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、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。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,而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,又以推拿疗法最为有效,也容易为患者所接受。

颈椎病预防
须从过度运动、长期不良姿势与睡姿、感受风、寒、湿邪、退行性改变、肌力弹性下降等几方面重点预防。
防:过度运动:
(1)锻炼不当
(2)突然转颈回头、也称旋颈
防:长期不良姿势与睡姿:
(1)颈部受力的睡姿
(2)长时间低头或仰头
(3)睡枕过高
防:感受风、寒、湿邪:
(1)门、窗口、空调。风扇长时间吹颈
(2)较湿寒处久留
防:退行性改变、肌力弹性下降:
(1)年龄过大骨骼肌纤维退化
(2)缺乏适当锻炼、体质下降
颈椎病的治疗
治:神经根型
病变在颈4-5以上者受颈丛神经支配、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感觉障碍等;在颈4-5以下者受臂丛神经支配、可见颈僵,活动受限,有一侧或两侧颈、肩、臂放射痛,并伴有手指麻木,肢冷,上肢发沉,无力、持物坠落等症状。
治:椎动脉型
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椎间孔、颈动脉狭窄等,可表现为颈枕酸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位置性眩晕、猝倒或持物落地、耳鸣耳聋、视物不清等临床症状。上述症状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。
治:交感神经型
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枕部痛、头沉、头晕或偏头痛、心慌、胸闷、脾胃失调、气机不畅、肢凉、肤温低或手足发热,四肢酸胀等症状,一般无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。个别病人也可出现听、视觉异常。
治:脊髓型
由于颈椎间盘突出,脊髓受压或伤者,可出现上肢或下肢,一侧或两侧的麻木、酸软无力、颈颤臂抖,甚至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痉挛性瘫痪,如活动不便、步态笨拙、走路不稳,以至卧床不起,甚至呼吸困难,四肢肌张力高,腱反射亢进,浅反射减弱或消失,出现病理反射等感觉或运动障碍。
治:混合型
在临床上,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,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,即为混合型颈椎病。
中医推拿治疗
多以疏经活血、理筋整复、解除肌痉挛、纠正椎骨错缝,恢复颈椎内外力平衡,疏经通络,益髓止晕,平衡阴阳为主。由于推拿学手法略有不同,各有所长,本人结合临床,按不同症型给予不同的手法施治。
采用手法:
点、按、揉、捏、拿、推桥弓、抹、拔伸、旋颈、颈部斜扳法(年龄过大者不宜)等。手法要做到有力、渗透、连贯、均匀。
按摩穴位
风池
枕骨下,与风府平,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。
风府
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
大椎
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
肩井
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
翳风
在耳垂后方,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
缺盆
锁骨上窝中央,距前正中线4寸
颈百劳
大椎穴直上2寸,后正中线旁开一寸
大杼
背部,第一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风门
背部,第二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后溪
微握拳,第五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头赤白肉际处
夹脊
背腰部,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两侧,正中线旁开0.5寸
注意事项
对颈椎病的推拿治疗,尤其在做被动运动时,动作应缓慢,切忌暴力、蛮力和动作过大,以免发生意外,低头位工作不宜太久,避免不正常的工作体位。避免头顶、手持重物。睡眠时枕头要适宜。对颈椎生理弧度变直、消失的,枕头宜垫在颈项部;弧度过大的,宜垫在后头部;侧卧时枕头应与肩膀等高,使颈椎保持水平位。治疗后可选择合适的颈围固定颈部,并注意保暖。对脊髓型颈椎病,禁用斜扳法。